隐藏栏目
查看分类
一九二○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来源:汽修专业组  作者:卢超  时间:2016-06-16浏览:153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特别是·以后,全国各地群众起来,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但是,当时国内关于苏联还知道的很少,约到一九二年春,我们才知道苏联废除了帝俄时代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大家对苏俄很有好感。一九二年四、五月间,第三国际东方局派维廷斯基(我们给他译名为吴廷康)偕其夫人来到中国。维廷斯基到北京后,马克思主义学会开会欢迎了他(山东人杨明斋帝俄时代在东方大学读过书,请他作翻译),李大钊同志热情地招待他,交换了意见,后又介绍他到上海与新青年星期评论共学社(当时尚在投机、未表现反动)等社团进行接触。
  一九二〇年暑假上海方面发起建立党的组织时,当时发起人有七: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李达、施存统(施存统参加发起后去日本留学)。一九二年十一月七日创办共产党月刊,为秘密刊物,出版到第七期。
  党在上海发起后,因陈独秀交际比较广,由他写信给北京的李大钊,济南的王乐平(王乐平本人未参加,让他的弟弟或侄儿王烬美参加的)、邓恩铭,武汉的李汉俊,广州的谭平山、陈公博和陈达材,以及在法国巴黎留学的张松年等人组织共产党。一九二一年召开党代表大会时,因联系很差,未与巴黎取得联系(后来陈独秀给巴黎抄了一份简章)。
  五四运动后,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有不少青年对旧社会不满,要求思想解放。这些青年,都有一股朝气,想干革命工作,想谋出路。许多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到上海找新青年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力子等人办的),星期评论(李汉俊等办的)。因为这是当时三个进步的刊物。维廷斯基到上海后,亦曾介绍过苏联有青年团的组织,于是,党就将各地来沪的青年挑选了二十来人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并派党的发起人之一的俞秀松主持。意思是准备从中培养挑选预备党员。罗觉(亦农)、任弼时、李中、李启汉(不是李汉)等都是这一批参加的。后来他们都加入了党。当时并不是由所谓八个人发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而是党来组织的。
  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在上海租了一栋房子,即环龙路新渔阳里六号两楼两底一幢。因为经常有很多人在那里进进出出,不大方便,门口就挂了一块外国语学校的牌子。当时也真的学了外国语——俄文。由维廷斯基夫人任教。
  环龙路渔阳里(老渔阳里)二号为新青年社的地址,在法租界内。
  社会主义青年团刚成立时未出什么刊物,发起时,我记得没看到什么章程。
  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之间,通过党的组织,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先后都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邓中夏负责北京团的工作。当时各地S·Y·与上海联系不大,主要是与当地党取得联系。一些工作的开展,都是通过党的组织。例如一九二一年秋天,第三国际东方局要我们派一批青年到莫斯科学习,我们就是经过党的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四个地方,选派了一、二十个青年送去的(大概是这四个地方)。罗觉、任弼时都是这一次去的。他们是在哈尔滨由一俄国朋友接头,然后出国。他们这批学生,有留俄一年的,有两年的,有的在那里加入了党,这就使得我们的党添了一批蓬蓬勃勃有朝气的生力军。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人在大革命后叛变了。
  一九二一年党正式成立后,施存统由东京回来,党派他领导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搞别的工作去了。那时出版的团中央机关报先驱主要就是由施存统搞的。
  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年成立后,一九二一年五月并未取消过。记得一九二一年左右,我们的经济很困难,环龙路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社的房子与环龙路新渔阳里六号S·Y·的房子,每月要花不少的钱,房子租不起了,而且有的青年走了,但是青年团组织并未取消,一九二一年秋、冬,还曾派人到苏联去学习。
  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大概七、八人(按:这里李达同志指的可能是党的小组,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较多),有李大钊、邓中夏、张国焘、刘仁静、罗章龙和李梅羹。张太雷当时在天津,也可能加入了这一组织。
  柯庆施同志一九二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好象他也搞过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可找他了解些情况,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笔名为柯怪君。
  以上情况一般都是正确的,但因时间比较久了,有些地方可能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