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可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及时保存热量、实现控温的装置,该装置巧妙利用保温杯原理,利用电池组产热回收循环技术,为推动解决目前新能源微型电动汽车热管理效果差、耗电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据悉,这是由一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团队研发的。
梦想的种子在两年前已种下。2020年,来到金华求学的章铭垚同学被这座素有“新能源汽车小镇”美誉之称的城市深深吸引,但同时他也发现,低温对微型新能源汽车是个“大杀器”,即便是特斯拉、比亚迪这类高端新能源汽车,也难逃低温行驶中里程下降和低温充电慢的问题,章铭垚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问题进行思考。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关注到国家正在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于是萌生了利用专业知识开发一个能够提高热管理产品的想法。很快,章铭垚组建了一支团队,团队6名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他们邀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主任杨杭旭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正式开启逐梦之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地调研,他们发现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通常运用低成本外加装置来实现,这造成绝大部分新能源车存在汽车热管理效果差、耗电快的情况。
找准痛点逐个击破,他们向团队指导老师杨杭旭请教技术难点,通宵查阅资料,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方案。“从优化热管理系统出发,研发出热管理系统的整合性模块,在原有电池包结构基础上研发出双层真空结构,同时利用车辆自身结构创新出一套立足于双层真空结构的温度控制系统,从而解决行业痛点。”章铭尧说。
他们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从“0”到“1”的突破整整花了两年时间。目前,团队成员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2项。团队正在申请15项专利进而保证产品的核心技术,构建专利堡垒,并已与区域知名车企达成合作,团队累计为10余家企业完成设备改造升级,解决技术问题60余个。
磨难与挫折并没有打败这群心中有梦的青年,成员们互相鼓励,在2021年5月,产品初具雏形,经过反复试用测试,不断优化结构和策略,双效电池包应运而生。目前,该产品已经陆续得到相关车企以及电池企业的试用和支持,章铭垚同学说:“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新一代青年身上,我们作为新一代汽车人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自身的专业去为社会、行业解决一些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出一份力。”